“宝子”体成社交常态?需警惕泛滥的文字讨好 -九游会网址

“宝子”体成社交常态?需警惕泛滥的文字讨好
2024-01-08 14:14 来源:红网 作者:闫新豫

线上聊天时字斟句酌地修改聊天词汇,在“你好”前加上“宝子”“宝宝”“亲爱的”这样的前缀,把“好的”改为“好嘟”“好哒”,把“哈哈”增强为一连串的“哈哈哈哈哈”,在句尾加上“~”等符号……这些被称为“文字讨好症”。这个概念最早产生于脱口秀演员杨蒙恩发布的一条动态,一度引发许多人的共鸣。有人表示“打工人被迫讨好”“如此社交内卷真扎心”,也有人表示不解:“这是我用来表达礼貌和真诚的方式,怎么就成了讨好?”(1月6日《中国青年报》)

诚然,“文字讨好”有利于营造一种良好的聊天氛围,让原本程式化的对话多了一份“人情味儿”,但是也要看见,随着社交语境的不断演变,“讨好型”话术的病毒式传播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诸如情感空虚,耗费时间等问题,因此笔者认为过于泛滥的“文字讨好”需警惕。

首先,过度的“文字讨好”容易使个人陷入自我内耗。不仅造成时间上的虚置,更会带来精神上的紧绷。人是情感性动物,都渴望他人对自己的热情得到对等的回应,希望通过这些带有亲昵感和潜在期待的语言中得到他人的认可和热情。但是当你小心翼翼且满怀期待地编辑好一段话发给对方时,最终却只得到了“好”“知道了”这样的话,你会很容易陷入自我怀疑的挫败感中,担心自己是不是做的不好,或者说了什么不合适的话。或许对方只是想高效率地结束谈话并没有任何不礼貌、不赞同的意思,但是在这种泛滥的文字讨好环境下,简单的回应反倒被贴上“冷漠的、不好相处”的标签,这种畸形的聊天氛围于人于己都不利。而且,在“消息垫底”的影响下,许多人都想着出于礼貌而让自己陷入无穷无尽的信息回复中,原本两三分钟能结束的聊天往往被拉长至五六分钟甚至更长,浪费时间且没有必要。

其次,“文字讨好”很可能会营造一个虚假的“镜中我”幻象,造成现实与虚拟的人格割裂。许多i人在现实生活中非常谨慎和沉默寡言,害怕与人交流交往;但是在线上便放飞自我,各种活泼亲近的文字内容和逗趣轻松的表情包,让他人认识到“消失的他(她)”,但是这种截然相反的性格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并非是一种良性的“性格的补偿机制”,相反,它会造成个人越来越封闭,沉迷于线上虚拟空间的“情感宣泄”和“形象塑造”,而造成与现实中的自己愈发相去甚远。

再者,泛滥的文字讨好也会带来没有边界感的冒犯和不适。想想当你收到各种“宝子” “亲爱的”“好的呢” 这种话语,你会不会有那么一刻感到奇怪和不适,觉得自己和对方明明一点儿都不熟,这种过度的热情和没有边界感的亲昵会让你无所适从?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这类讨好性文字表达的确能在某种程度上能让交流沟通更轻松顺畅,但我们更要看见随着此类讨好性话术的不断复制和大范围传播,它反而带来了更大的隐患。

所以,希望大家都能在良性自在的社交环境中保持理性和自在,不必过度臆想,自我怀疑,也不必非要迎合某种社交语境,正如武汉大学陈武教授所言:“凡事都是一个度。社交中,让别人好,自己不好,会导致内耗;自己好,别人不好,沟通也进行不下去。别人好 自己好,才能寻找到一种平衡,社交才能行稳致远。”

编辑:刘晓莹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