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动物园为啥成为“顶流”——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转型调查 -九游会网址

这家动物园为啥成为“顶流”——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转型调查
2024-08-13 14:54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作者:蒋 波

听说过“citywalk”,有没有听说过“zoowalk”?如今,这股风潮在年轻人中刮得正旺。而在“zoowalk”兴起前,江苏的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就已经“出圈”了。在这里,没有雷同的展馆,也没有动物表演,一切以动物为中心,拥有独特“人设”的动物明星大量“圈粉”。近两年,红山森林动物园网络热度不断增加,接待量屡创新高,成为持续火爆的“网红”打卡地。

你有多久没逛过动物园了?在印象中,城市动物园是否还是那个承载童年回忆的游乐场抑或是俯视、围观、挑逗动物的场所?走进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这里的参观内容或许会让你“失望”:想看动物表演?不可能。能否确定看到某种动物?不一定。想一眼找到某种动物?有难度!即使这样,暑期里,红山森林动物园门口也总会排起长长的队伍。

在很多年轻人眼中,红山森林动物园是一座“宝藏”。来自南京大学的学生游客李卉说,“红山森林动物园刷新了我对动物园的原有印象,这次是‘头回客’,以后还要做‘回头客’”。

眼下,红山森林动物园已是南京文旅的一张名片,每年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超过600万人次。“2023年客流量比2019年增加了1倍多,相比2008年增长近10倍,70%以上的游客来自南京以外地区,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全部游客的70%以上。”红山森林动物园园长沈志军说。今年“五一”和端午假期,动物园单日高峰客流量接近8万限流量,又创下新高。

红山森林动物园里发生了什么?为何一座城市动物园能让年轻人如此向往?背后藏着哪些故事?

让小动物们再“野”一点

2008年,当沈志军以园长的身份走进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时,各种野生动物还生活在水泥房、铁丝笼里,靠着动物表演和有偿投喂,动物园的运转暂时没有困难。

但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260多种、总计超过3000只的珍稀野生动物,动物园该往哪走,沈志军内心忐忑,甚至茫然。

“上班第一天,邀请自家孩子逛动物园,得到的回应竟是,‘我都10岁了还逛啥动物园’。”沈志军说,当时很受震动,连孩子都不爱逛动物园了,说明动物园失去了吸引力,改变迫在眉睫。

“十几年前,城市动物园多是千篇一律的水泥地、铁丝网、厚玻璃,飞禽走兽被关在狭小的空间里。看着动物们无聊、无奈又无助的眼神,丰容这个词就会立刻闪现。”沈志军说。“丰容”是动物园术语,指在圈养条件下,为丰富动物生活情趣、满足动物生理心理需求、促进动物展示更多自然行为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总称。

红山森林动物园的动物丰容该从哪儿开头呢?经过深入思考,沈志军的团队决定先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动物生活环境优化做起。“2009年开始,红山森林动物园陆续改造了中国猫科馆、猩猩馆、虎区等24个场馆,把野生动物居所由‘标准间’换成了‘别墅’。”

马可是红山森林动物园建设部部长,也是一位设计师,他主导和参与了红山森林动物园大部分场馆的设计和改造工作。

“场馆是评价动物园最直观的标准,也是动物丰容的舞台,如何在逼仄空间里让动物们尽可能地接近野生状态,提高它们的幸福指数并不简单。”马可坦言,在改造老场馆的同时,需要不断推翻旧认知,在不停尝试和迭代升级中,才摸索出一条对动物有利的发展之路。

红山森林动物园狼馆是马可的得意之作。在这里,丛林、山涧、溪水、原木、枯枝等混搭在一起,还原出狼群野外“家”的模样,灰褐色的狼群与周边环境几乎融为一体,仔细搜寻才能发现踪迹,更添几分游园乐趣。

“设计时,团队成员把自己想象成动物,从动物习性和生理需求出发去思考。”马可介绍,狼馆种植了大量与野外环境相匹配的植物,通过增加山地坡度,收集、组建各种平缓、错落的山石,营造高、中、低三级活动区域,供狼群远眺、休息和躲藏,呈现出一种自然雕琢的艺术感。

“因为环境的改造提升,狼群渐渐找回了在野外那种机敏、鬼祟、狡黠的状态。”马可说。

狼馆参观通道里,不少年轻人趴在观察窗口,盯着高低起伏的丛林仔细看着,不时惊呼:“在这,在这,躲得可真好,看半天愣是没看出来。”马可告诉记者,游客的参观路径也经过了精心设计,除了能平视或仰视观察狼的生活场景,还依托山洞式参观通道实现移步换景,在减少对狼群日常活动影响的前提下,为游客带来沉浸式参观体验。

漫步红山森林动物园,红猩猩、长臂猿、松鼠猴等灵长类动物在丛林间蹦来跳去,獐子在属于它的湿地里嚼着草叶,野猪在自己垫的落叶窝里拱来拱去……李卉说,红山森林动物园的很多场馆都改造得非常好,因为真实自然、贴近原生态,逛起来也颇有乐趣,“看着看着,冷不丁会发现一只野生动物就在眼前;走着走着,突然发现头顶上的老虎正盯着你看呢,十分刺激”。

饲养环节也是提升动物福利的重要部分。从养熊猫、养猩猩到养金丝猴,再到掌管整个灵长片区,东北姑娘孙艳霞来到红山动物园当饲养员已经有10个年头,“过去以为饲养员的工作就是铲屎、喂食而已,经过实践才发现,饲养员扮演的是动物们的‘同事’‘朋友’‘老师’和‘父母’等角色,从生理、环境、卫生、行为、心理等方面给予它们爱与尊重”。

孙艳霞介绍,在红山森林动物园,整个亚洲灵长区依靠并联式分配通道的连接,13个卧室、8个外运动场、3个温室展厅以及6个不展出运动场等30个功能区之间实现互联互通,组成了一个“迷宫乐园”,让动物们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透过玻璃幕墙,长臂猿和金丝猴在树枝间轻快跳跃,时而为伴侣理毛,时而忙着调解“猴孩子”的矛盾,不时发出阵阵鸣叫。

“为了更贴近长臂猿野外原生栖息地的面貌,我们在墙壁上堆砌错落的崖壁、岩洞,设置了近10米高的栖架以及水池、生态木屑池等,供动物们攀爬、玩耍、探索。连攀爬绳的粗细都会根据动物手掌大小进行调整,以确保它们攀爬跳跃时手感最佳。”孙艳霞说。

记者还发现,在每个功能区里,饲养员会根据动物物种原栖息地来挑选、栽培和布置绿植。孙艳霞举例说,比如川金丝猴主要生活在四川、陕西等山地丛林中,场馆内主要种植槐树、桃树、竹子等亚热带、温带植物。“归根到底就是要让它们的家更温馨,生活更惬意。”

为了保障这些灵长类动物的身体健康,饲养员们在食物供给上绞尽脑汁。“确保小家伙们饮食均衡健康,需要均衡水果、蔬菜、坚果、昆虫的搭配。每天我们还会想各种办法把食物隐藏起来,人为制造觅食难度,或者放在特制容器中,让它们追着味道寻找,费一番气力才能吃到嘴里,以此来延长觅食时间,保持健康状态,增加生活趣味。”孙艳霞说。

穿行在68公顷的红山森林动物园,眼前、耳边都是迸发的、喧嚣的生命力。这里看不到动物表演,运气好的话,可以听长臂猿唱情歌,或者看大熊猫蹭着栏杆挠痒痒。动物自在地展现天性,每一种动物都生活在自然环境之中,并与身边的万物产生连接。

“现代动物园的职能不再是简单满足游客的观赏需求,它更像保存野生动物基因的‘诺亚方舟’,通过不断提高动物福利、激发其野性,实现物种的延续。”沈志军说。

在城市中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增进人类福祉。对红山森林动物园来说,第一要务就是物种保护,我们不求大而全,追求的是各类珍稀物种在这里得以延续、形成种群。”在沈志军看来,动物园的职责不仅是让野生动物住得好、吃得香,也要不断提升物种保护的技术水准以及养护人员的观念态度。

在红山森林动物园,物种保护工作的努力方向不仅是提高动物们的生活“舒适指数”,更重要的是实现物种繁育并促进每个个体健康成长。

2010年,红山森林动物园引进了3只黑猩猩,分别叫小童、小玉、小珊。小童的“大夫人”小玉生下黑豆时,群体关系还很和谐。转折点在小珊生下乌豆后,因为亲妈小珊在群体中地位不高,小玉抢走乌豆却不带,小珊又不敢抱回乌豆亲自带,饲养员不得已将乌豆进行人工育幼。

“人工育幼也能养得不错,但对黑猩猩来说,回归群体才是个体福利和物种保护的目的。”孙艳霞说,大家花了5年时间,不断进行尝试,就是为了让乌豆早日回群。比如,为了帮助乌豆学习抓握能力,饲养员穿起厚厚的黑毛衣,模仿母猩猩的一举一动;为了创造更接近原生家庭的环境,饲养员甚至带着乌豆住到了黑猩猩寝室隔壁。

“为了更好了解黑猩猩幼崽回群状态,我们养成了白天观察,晚上写日记、做表格的习惯。在进行了十几次回群尝试后,虽然没有成功,但给大家开展物种繁育工作积累下很多经验。”孙艳霞说。

2019年,乌豆的弟弟憨豆出生,与乌豆同样的遭遇再次上演,但在饲养员们的共同努力下,憨豆成功回到族群,实现了“黑猩猩回群”研究零的突破。目前,园中黑猩猩数量已增加到7只。

金头狮面狨来自南美洲,体型迷你、长相精致。因受到非法走私和森林采伐等威胁,20世纪70年代,金头狮面狨一度濒临灭绝。

“相比一般灵长类动物,体型迷你的狨猴育幼难度更大,对饲养工作的细致度、精准度、严谨性要求更高,食物品种、饲喂量都必须精确控制,每周都要监测每个个体的体重变化。多年来,红山森林动物园累计繁育了16只金头狮面狨幼崽。”红山森林动物园动物饲养繁育部副部长刘媛媛说,为了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园区还成立了科技业务部,围绕动物保护性发展翻译了大量外文研究资料和信息,为科学繁育提供指导。

“作为生态文明的观察窗口,动物园不应该也不能成为濒危动物的最后家园。要通过科技创新、技术创新、方法创新,让更多动物得到保护和发展,同时引导更多游客加入保护动物队伍。”沈志军说。

在位于红山森林动物园西南角的动物救护中心,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区域内,诊疗室、化验室、兽类饲养区、两爬类饲养区、鸟类饲养区等依次排开,700多只被救助的野生动物正在这里“疗伤”。中心承担着江苏省以及南京市两级野生动物收容救护工作,记者见到救护中心主管陈月龙时,他刚参加完一次外出救援任务,还带回了几只受伤的斑头鸺鹠。

陈月龙告诉记者,斑头鸺鹠是一种小型猫头鹰,属于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红山森林动物园每年救助的野生动物数量约有1000只(头),其中斑头鸺鹠达70只左右。

“让人想不到的是,斑头鸺鹠的主要活动范围就在南京新街口繁华的商圈区域内,就生活在我们身边,和城市息息相关。”陈月龙说,斑头鸺鹠通常在夜间活动,所以很难被观察到。“我们发现,斑头鸺鹠受伤的原因多为被粘鼠板粘住、玻璃反光误撞、城市排水渠拦网阻碍等,人为因素对其影响大。可以通过优化改进,降低动物受伤概率。”陈月龙说,救护中心正在总结和归纳动物受伤的数据,下一步将形成建议、意见,呼吁城市发展多给野生动物留空间。

城市边界不断扩大,野生动物需要保护,二者如何平衡?红山森林动物园副园长白亚丽说,生态文明、生物多样性应该成为城市规划的考量因素,在生物调查的基础上,保留城市内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并在这些区域间保留生态廊道供动物迁徙。“发展的目的不能只为了人类自己,每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

写满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白亚丽从事野生动物保护及公众教育工作已有23年,在她看来,动物园的角色定位不仅是动物园,更应该是一个教育平台。

“红山森林动物园通过提高动物福利,促使动物们展示自然行为和野性,引导游客建立同理心,并参与到对动物和自然的保护中来。”白亚丽说。

2011年,红山森林动物园取消动物表演。2014年,红山森林动物园取消付费投喂项目。“当时很多人不理解,说这样可能会失去‘朋友’,但我们要表达的观点很鲜明,好的动物园不应是猎奇的娱乐场所,而是要努力成为寓教于乐的生态文明实践基地。”沈志军说。

“别拍玻璃,拍了我也不理你,又吵又没用”“别喂我,没结果,吃坏只会伤害我”……漫步红山森林动物园中,经常被五花八门的手绘告示牌、科普牌惊喜并感动。它们贴心地指出动物们经常出没的地方有什么生活规律,每一只动物的外貌和性格又有何不同,等等。既充满动物关怀和生态保护意识,又有各种玩“梗”、幽默诙谐。“目前园内大大小小的告示牌接近2000块,这种鲜活有趣、个性十足的告示牌已成为一道独特风景,比刻板科普说教效果好很多。”白亚丽说。

来自北京的饲养员彭培拉是红山森林动物园手绘科普牌的推行者。前几年,彭培拉为动物园离世的獐子“紫金”写下讣告,在网络上被广泛传播。彭培拉说,“每一只动物都是人类的伙伴,都值得记录。我们照护动物,它们也在告诉我们保护大自然的意义以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

来自宿迁的网友杜政在看了几篇红山森林动物园动物讣告后深受感动:“一只獐子、一只熊的寿终正寝或许只是一件小事,但有人愿意为它们认认真真写一篇讣告,为‘獐生’‘熊生’做一个总结,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尊重和真诚。”因为红山森林动物园,杜政喜欢上了野生动物,并且愿意为野生动物保护贡献自己的热情和力量。

这两年,细心的沈志军在“巡山”时欣喜地发现,没有动物表演的动物园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也在改变着他们。

“以前小朋友看动物时经常会拍玻璃,现在很多家长会主动告诉孩子,不要打扰这些动物。”沈志军说,为了扩大影响力,动物园每年开展包括春节生肖文化节、4月爱鸟周等公益主题活动200余场次,影响线上线下人数超过500万。

“圈粉”的还有文创产品。走在红山森林动物园,随处可见戴着动物图案头巾或抱着小熊猫毛绒玩具的青年男女;园内分布着流动的“文创小推车”,一出摊就被热情的游客团团围住;在红山动物园北门的文创门店里,包括冰箱贴、毛绒玩偶、盲盒手办等在内的800多个sku(最小存货单位)将货架摆得满满当当,游客常常排队购买。

“红山森林动物园的文创产品在细节设计上很走心,展现了动物特性,寓意也很深刻,既有‘颜值’更有‘情怀’,符合年轻人的口味。”李卉说。

“红山森林动物园设计、开发、销售文创产品,通过一个个小物件传达动物保护、生态保护的理念,唤起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红山森林动物园经营资产管理部副部长孙涛说,红山森林动物园文创产品在设计时充分参考了饲养员、志愿者和“铁杆”粉丝的意见,在产品中融入故事、情感和流行话题,走在了消费前沿。目前,文创销售收入占红山森林动物园的收入比重逐渐增加,文创产品的所有收入,都将投入园区动物生活环境改善和场馆建设中,反哺动物园的发展。

红山森林动物园经营资产管理部部长袁厉说,“粉丝们用买买买来‘点赞’动物园的人文情怀,大家用实际行动,表达对我们保护和关爱动物、尊重生命、敬畏自然这一理念的支持”。

李卉感慨,红山森林动物园是一座很特别的动物园,没有雷同的展馆,没有动物表演,隔着玻璃幕墙寻找心心念念的动物明星,一时间竟分不清谁才是被观赏的那一方。

“如果您对动物园的认识还停留在过去,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可以作为您重启动物园之旅的第一站,无论是理念还是设施,您在这里看到的,或许能刷新以往对动物园的印象。”沈志军说。

编辑:刘晓莹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