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爱无碍 -九游会网址

有爱无碍
2024-08-19 14:12 来源:法人网-法人杂志 作者:王茜 李辽

《法人》杂志全媒体记者 王茜 李辽

“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作为城市文明程度和生活温度的重要体现,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保障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各类群体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一项重要工作。

无障碍环境建设是民生中的“民生”,涉及社会生活生产方方面面。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3年年末,60岁及以上人口29697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1.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167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5.4%。另外,截至2023年,我国残疾人总人数达8591.4万人。如果再加上有无障碍需求的孕妇、儿童、伤病人员等,社会对无障碍环境的需求广泛而迫切。

《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自 2023 年9 月1日实施,即将期满一周年。这一法律的实施,旨在通过法律手段推动无障碍环境的建设,提高残疾人和其他有需求人士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包容性和平等性。通过法律的实施和社会各界的参与,推动了无障碍环境的高质量发展,提高了社会对无障碍环境的认知。

近日,残障人士小春坐着电动轮椅,到达北京地铁10号线安贞门站c口,她沿着宽敞的l形坡道来到无障碍电梯口,按下了专为残疾人设计的按钮。曾经,寻找设置无障碍电梯的地铁口是她最头疼的事。如今,手机上的导航软件开通了“轮椅导航”模式,让她终于敢出门了······左腿截肢的老人李先生从未放弃过重新站起来的希望,在位于北京大兴的某假肢研发生产企业的训练间里,他穿戴好假肢利用扶手慢慢移动,结束后又乘坐朝阳区残疾人辅具服务中心的无障碍出行车从大兴返回家中······在广西南宁市区的一条主干道上,沿路的盲人按摩院有百余名盲人师傅每天下班后回到马路对面的出租房,自从广西首条“智能盲道”启用后,佩戴了芯片手环的盲人师傅在智能助盲指引系统的指引下,能够安全地通过马路。

▲步履蹒跚的老人通过无障碍通道进入颐和园 宋逗/摄

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实施即将期满一周年,这期间许多城市快速响应,对无障碍环境设施进行了普及和完善。当前,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及法律法规的完善,人们对平等、尊重和包容性的认识不断提升,无障碍环境建设正在发生着转变。

从“有没有”到“好不好”

中国的无障碍环境建设从上世纪80年代起步。北京作为首都,率先吹响了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号角。在繁华地段,一些建筑的台阶式路缘石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平缓坡道以及公共卫生间中专为残疾人改造的厕卫。远在南方的广东深圳,则发布了《关于公共场所设置残疾人设施的通知》,成为中国内地最早出台无障碍建设政策的地区之一。

1990年12月,残疾人保障法通过,标志着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步入法治轨道。1991年,中国第一条盲道出现在北京市海淀区蓝靛厂盲人集中的市橡胶五金厂。彼时,中国的无障碍建设虽然获得了国内外广泛关注,但受制于资金技术等因素仍是按照最低标准进行改造。

2000年后,为迎接2008年北京残奥会,中国加大了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和改造。2004年,第一部关于无障碍建设的地方法规《北京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条例》出台。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期间,众多名胜古迹也完成了无障碍改造。据统计,国内外5000多名坐轮椅的残疾人运动员和游客实现了登长城、游故宫的梦想。

2012年6月,上海率先推出了全国首个无障碍电影专场,开创了在商业影院播放无障碍电影的先河。同时,全国范围内公众无障碍意识初步构建,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成为更多人的自觉行动。

为从制度层面解决无障碍设施中信息交流建设滞后、社区无障碍建设和服务水平较低的问题,《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自2012年8月起施行。同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完善残疾人权益保障法律法规提出了明确要求。老年人、儿童和其他行动及交流不便者的生活受到广泛关注。

2021年,《深圳经济特区无障碍城市建设条例》出台,回望2009年的《深圳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从“无障碍环境”到“无障碍城市”,政策视角的变化折射出中国城市开始向更文明的程度迈进。

2022年是《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 施行10周年。北京冬季残奥会中,冬奥村内可以无障碍通行至各功能区,“冰立方”无障碍卫生间全部采用电动门和语音提示,洗漱台的镜子采用倾斜角度设计······一场有温度、无障碍的盛会获得世界瞩目。同年8月,上海地铁约七成车站已经配备了“无障碍渡板”,让残疾人于细微处感受这座城市的温度。

近年,连续贯通、安全便捷、健康舒适、多元包容的无障碍环境让更多的残疾人、老年人从中受益,甚至使其中一些人还能独立出行。根据中国残联公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年底,中国已竣工的各级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2280个,总建设规模634.3万平方米,总投资227.2亿元。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燕珉长期研究环境设施的适老化改造。近日,她在接受《法人》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发展很快,城市的公共区域道路上建设了很多无障碍设施。值得称赞的是,一些道路在最初的设计蓝图上,就已经将特殊人群的需求考虑在内,这不仅体现了一种前瞻性的城市规划理念,更彰显了社会对无碍环境的深刻认同。”

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也在积极开展。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9年,全国共为435万名残疾人完成家庭无障碍改造,而“十四五”期间则计划对110万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同时,为了帮助残疾人、老年人适应多元化信息交流的需求,中国开始实施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和无障碍专项改造,政务服务网站、公共服务应用程序逐渐开始无障碍化建设。

从无障碍向“无障爱”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无障碍设施的需求变得日益多样化。“无障碍”不仅指坡道、卫生间等传统的物理环境改造,更是扩展到了金融、文旅、医疗、娱乐等多个领域,向愈发综合、多元化的方向转变。

数字化时代,老年人深陷“数字困境”。2022年,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提出推进智能化服务适应老年人需求。如今,大部分互联网网站、移动互联网应用进行了适老化改造,如优化界面交互,增加内容朗读、操作提示、语音辅助等功能。今年1月,工信部新闻发言人赵志国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共有2577家网站和app完成了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一键呼入人工客服”服务老年人用户超3亿人次。

为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金融机构正在推进服务的适老化改造。2023年12月,北京市银行业协会发布了全国首个针对视障金融消费者的行业服务标准,涵盖了银行营业网点线下服务标准以及与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相关的线上服务标准。近日,居住在北京通州的70岁老人郭勇对记者称:“前几天去银行存定期(存款),原本还担心排队时间太长身体吃不消,结果一进门就有工作人员询问我想办理的具体业务,最后把我引导到爱心服务窗口,不到5分钟就把事情办完了。”

文旅领域的适老化、无障碍服务也尤为重要。文化和旅游部门正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推进数智化标识导引系统的适老化改造升级,以提升老年人的旅游体验。此外,一些文旅场所也在进行智慧化升级,如设置智慧厕所、提供虚拟导游服务等,确保特殊人群游客的便利和安全。日前,记者在宁夏银川河东国际机场看到,距离安检口不远处,有一个温馨的房间挂着一块醒目的标牌——“特殊旅客服务中心”。在询问工作人员后得知,该房间针对的是残疾人、无人陪伴的儿童等,至今共接待特殊旅客20多万人次。

为提升老年人就医体验,多个层面的适老化医疗改造和服务正在逐步推进。家住四川成都温江区的温继芬说:“我今年89岁了,腿脚行动不便,无法下楼就医。现在每个月都有社区指定的医生和护士来家里,给我做简单的体检和病情回访。”

科技也正努力为残疾人搭建与世界沟通的桥梁。深圳是首批国家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综合创新试点地区之一。今年5月,在深圳举办的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残疾人艺术汇演中,5名佩戴智能仿生手、仿生腿的肢体残疾舞者,在激昂的音乐和变幻的灯光中,时而踢出“扫堂腿”,时而辗转腾挪,将武术与舞蹈完美融合。这些科技产品切中了残疾人生活中的痛点,助他们开启了“无碍”生活。

▲浙江宁波,一位脊髓伤友在体验乘坐无障碍公交车 cfp

值得一提的是,在深圳的无障碍孵化空间,让行动不便者享受个性化健康指导的脑控ai电动轮椅车、非接触式ai智能鼠标和中医智能ai耳纹诊疗仪,纳米雾化助浴机和便携式洗浴机这些无障碍“硬核科技”产品,让参观者眼前一亮。

无障碍建设正迎来一个全新时代。“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消除物理障碍,更应该致力于通过精细化的设计和管理,打造一个细致入微、能真正带来方便的无障碍环境。”周燕珉指出,“现在一些无障碍卫生间的设计,如扶手和置物台的形状及位置,并非真正符合残障人士或特殊人群的使用习惯,在这些细节上,要对真正的使用者进行详细调研,不能简单遵从普通人的使用习惯。”

她认为,一个真正的无障碍环境,应该在方便特殊人群的同时,也不对其他人构成障碍。“盲道和轮椅、婴儿车有时是矛盾的,因为轮椅和婴儿车在盲道上通过时非常颠簸。再加上盲道上经常会有侵占物或者突然断掉,给盲人带来危险,未来是否能用ai技术引路值得探讨。”

法治守护无障碍天地

无障碍环境建设离不开法治保护。2023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是我国首次就无障碍环境建设制定的专门性法律。该法明确了受益人群的扩展,不仅包括残疾人,还涵盖了老年人、孕妇、幼儿、伤病者、负重者等,强调了通用设计和广泛受益的原则,让这些人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并从设施建设、信息交流等方面全面系统地作出规定,填补了以往法律政策在无障碍环境建设方面的一些操作性规范空白,为特殊人群的权益保护提供了更强的法治保障。

该法提到了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支持、指导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居民委员会等应支持并配合改造工作。家住四川乐山的居民杨茂生是肢体二级伤残,他对家中的适老化改造十分满意:“卫生间装了扶手,浴室加装了防滑收缩椅,夜间感应小夜灯也装好了,改造后,我自己行动方便了,孩子们也省心很多。”而同样居住在乐山的毛俊英老人也享受到了适老化改造带来的便利:“以前经常蹲上蹲下十分不方便,现在有了这么舒适又方便的洗澡椅,上厕所、洗澡再也不担心会摔跤了。”这些特殊人群的亲身经历,正是全国各省区市近年实施无障碍适老化改造工程成果的缩影。

此外,该法还明确了无障碍设施的维护和管理责任主体以及责任人员应当承担的相应职责,同时明确禁止违法占用和破坏无障碍设施的行为,如果违反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刘萍萍称:“去年年底,我带着孩子去北京昌平的某个小公园玩耍,进入公园时发现入口处没有可供婴儿车推行的无障碍坡道。我便打了12345热线反映此事。该热线的工作人员及公园负责人积极与我沟通,并派专人负责修缮无障碍通道。一个星期左右便告知我无障碍通道已经建好。”研究环境心理学的她表示:“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每个人都会有需要无障碍设施的一天。当你在一座城市居住,如果无障碍环境给你和你的家人带来了方便和舒适,你就会与这个地方产生情感联结,愿意在这座城市长久生活下去,这叫作地方依恋。现在中国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地区,因为无障碍设施让人产生地方依恋。”

为配强残疾人法律服务力量,2023年12月,《司法部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法律服务工作的意见》出台,提出要丰富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司法鉴定、法治宣传等方面残疾人法律服务的内容和方式,满足残疾人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包括完善残疾人公共法律服务网络,降低残疾人法律援助门槛,优化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机制,开展助残公益法律服务活动,减免残疾人相关法律服务费用等,并提出要积极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提高无障碍设施覆盖率,为残疾人提供无障碍法律服务。

司法保护为残疾人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后盾,从立法的制定到政策的执行,从权益的维护到纠纷的解决,司法的力量贯穿于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每一个环节,保障了特殊人群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更推动了整个社会对包容性价值观的认同与实践,以法律的名义守护无障碍的天地。

编审|王 婧

责编|白 馗

校对|张 波 张雪慧

来源|《法人》杂志2024年08月总第246期

编辑:张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