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一波:特种玻璃行业逐梦人 -九游会网址

白一波:特种玻璃行业逐梦人
2024-03-20 10:31:11 来源:法人杂志 作者:李辽

◎文 《法人》杂志全媒体记者 李辽

如果手机没有摔到地上,你也许永远不会关心那块厚度不到一毫米的手机盖板玻璃。难以想象的是,这类玻璃看似并不起眼,曾经却深藏着制约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

起初,中国的高端手机盖板玻璃高度依赖进口,几乎被少数几个发达国家垄断。2022年,搭载着昆仑玻璃的华为mate50手机上市。广告片中,手机从数米高处落下,屏幕却完好无损。这一惊艳亮相,不仅宣告着中国在同类高端手机玻璃领域破解了“卡脖子”技术,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也让昆仑玻璃背后的“黑马”——重庆鑫景特种玻璃有限公司(下称“鑫景”)走到台前。

图片

▲白一波 受访者供图

为了实现“国产替代”的这一刻,鑫景已经沉寂了近10年。10年破壁不是一个轻松的故事,这个故事与其创始人白一波的商业眼光密切相关。

“逆潮流而动”

20世纪60年代,白一波出生在重庆。他的职业生涯从房地产起步,后涉足旅游地产,是首个将国际五星级“洲际”酒店品牌引入中国的人。但他的视野和魄力并未止于此。作为一名企业家,他的驱动力并非作为一颗子弹“指哪儿打哪儿”,而是来源于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的初衷。

10多年前,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势头看好,但大多数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昙花一现。在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的重庆,白一波身边聚集了很多优秀的企业家,他们发现企业发展面临的诸多瓶颈,无一不在寻求转型升级之路。白一波也面临着艰难的抉择。在研究了国家中长期战略之后,他认为企业真正的转型升级要以科技为基底、以创新为特色,将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2013年,白一波遇到一位材料学专家,即如今鑫景的首席科学家姜宏。彼时,姜宏刚刚承接了国家级科研项目,正在研发一种可以替代进口材料的特种玻璃,即在基础玻璃中添加某些特殊材料,变成坚韧耐摔的高强度特种玻璃,在航空和电子消费品领域前景广阔。姜宏迫切需要一个平台将科技成果转化。

这种玻璃生成的原理看似简单,却涵盖了化学、材料学、物理学、热学、流体力学、生物学、光学、电学等学科领域,而欧美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相关企业长期占据该行业市场垄断地位。“经过调研我了解到,中国航空玻璃长期依赖西方,国产商用航空玻璃市场几乎空白,大多停留在实验研发阶段,没有自主可控的高强度玻璃;手机应用方面,90%的电子盖板玻璃在中国加工,但均被国外技术垄断。如果能为中国新材料产业补链、强链,不仅能为国家的供应链安全尽一份力,也能实现自己科技报国的初心。”

但当时,中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的后期阶段传统制造业领域几乎已经不存在“蓝海”。在这种情况下,白一波却偏要进军制造业,还选择了高端特种玻璃研发与生产这样一个充满技术含量却又完全陌生的方向,这让跟随他多年的高管无法理解。

“他们觉得我是‘逆潮流而动’,表示强烈反对。”白一波记得,当时一些著名企业家在公开场合建议大家从重资产行业转到轻资产行业,而自己身边一些企业家朋友也卖掉了名下的传统大型商业地产和制造业工厂。

高端特种玻璃的研发生产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重资产行业,需要修建专用厂房,购买专用生产设备,一旦今后要改变产品方向,这些斥巨资购买的生产设备将全部报废。高管们的反对理由还包括,以往高端新材料的研发生产只有具备雄厚实力的、拥有国资背景的企业承担,民营企业很少涉足也很难成功,这时的正确方向应该是选择一个产品好流通、能快速变现的轻资产行业。

但此时的白一波充满了对不确定未来进行投资的勇气,顶着压力迅速与姜宏达成一致。用他的话说:“一位科学家和一位企业家一拍即合。”

艰难破壁

白一波一心想要建设的这条生产线叫50t/d浮法线,采用超薄浮法工艺,生产高铝硅玻璃。

当时,相关技术属国内首创,国外虽然有类似生产线,但并不完全一致,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从玻璃配方、生产设备到产线布局,再到制造工艺,就像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棋盘,棋子该怎样走,落子在哪里,是否能发挥效果,都需要去独自摸索。白一波坦言:“这的确是一个勇敢的决定,虽然我找到了一个方向,但我也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能够做成。”

2013年,白一波开始筹建、选址浮法线生产基地。在选型、采购生产设备时,前前后后至少看了几百上千种,每一种设备技术人员都要和厂家详细沟通,让厂家理解技术参数,就连加工熔窑的特殊砖块都花了将近一年时间。

白一波充分展现了他的整合能力,用股权和高薪将行业顶尖专家、一流的管理者、优秀的战略投资者吸引到鑫景。

2018年,浮法生产线终于建成,看着当时的生产部长和副总郑重其事地为熔窑点火,他的心情是复杂的。因为熔窑是玻璃生产线的高能耗设备,一旦点火就不能熄灭,至少要烧到熔窑大修,约5年时间。一旦熄火降温,熔窑的砖块会因为热胀冷缩而炸裂,生产线窑炉就会全部报废。

浮法生产线见证了鑫景的成长,也写满了白一波破壁的艰辛。从实验室走向工业量产,很多人预想到了难度,但都没想到会有这么难。研发费用高、试产难度大、产品认证周期长,导致量产计划从最初预计的6个月延迟了近3年。

3年时间,产品大约只有10%的良率,鑫景相当于没有任何产出。试产的高峰期,几十个炉子同时燃烧验证产品配方。为了保证熔窑不熄火,水电气不能断供,人员工资及原材料也不能短缺。“每天的损耗为30多万元,一个月至少投入上千万元。”白一波说,“2018年刚开始投产时,原材料之一的碳酸锂只需要3万多元一吨,但因为它同时也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主要原材料之一,由于新能源车发展势头强劲,2021年碳酸锂一度被炒到62万元一吨。当时,光碳酸锂一天都要投入上百万元。”

投资烧到了山穷水尽,但浮法线仍没有形成量产,张着“巨盆大口”,等待着每日的“投喂”。公司面临着生死存亡。

当时,资金市场环境较差,没人愿意投资,鑫景自己的人也没有信心。白一波回忆:“最让我心酸的是几乎看不到希望,不知道还要烧到什么时候,产品什么时候才能被市场接受,这个过程太煎熬了,心理达到了承受的极限。那时候,缺资金,缺人才,鑫景走了大批高管、研发团队和工艺负责人,高薪聘请的生产部负责人换了10多个,一些手机生产厂家也在怀疑我们到底能不能把玻璃烧出来。”

据鑫景生产一部兼原料部部长回忆:“当时,我还是一名刚毕业的普通工人,鑫景平均不到半年就换一位生产副总,短短3年时间,换了十几任生产副总。哪怕后来已经能看到工艺向好的趋势,但一名老生产部长仍然选择离开,他当着我们的面说:‘这个玻璃,鑫景永远做不出来。’这时,工厂基本上只剩下我们这些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说实话,这对我心理的冲击很大。”

白一波的看法是,民营企业没有“交学费”这一说,不成功就是失败,就得自己担着。有这份压力在,他几乎把个人的社会资源和融资能力发挥到了极限,能借钱的人都借了,抵押了自己的全部资产,甚至数次低价转让公司股份,以维持工厂每月的巨大开支。

在最困难的时候,两位老大哥把多年积蓄交给白一波救急,相当于给他打了一针强心剂。“他们都不知道,这笔钱拿给我时,我心里有多沉重。我要么把这个事情做出来,要么就死在上面,这样才对得起他们。”

2021年,几位年轻骨干将手机玻璃的制造经验移植到浮法线,对工艺进行了创新,直接将产品良率提升至80%。鑫景特种玻璃开始大规模量产,后经进一步改进,良率提升至97%。浮法线的超高强度航空玻璃烧出来后,一举打破了国外巨头垄断。据检测,产品已符合国产大飞机c919的使用条件,目前国内只有鑫景一家企业的玻璃原片符合标准。

藏在深处的硬实力

也是在2021年,由鑫景研发生产的中国第一块“透明纳米微晶玻璃”经过上万次实验终于诞生,成为世界上最强性能的手机盖板玻璃,直接导致国际市场特种玻璃的售价大幅降低。

在得知鑫景的故事后,华为安排了多名员工常驻鑫景,开展了长达数月的观察和判断,最终对鑫景进行投资。很快,深圳国资委控股的3家企业跟投鑫景,帮助企业很快走出困境。同年,纳米微晶玻璃在华为手机p50系列首发,被称为“昆仑玻璃”,后又应用在华为手机mate x系列上。白一波说:“这些企业的眼光都很挑剔,能得到他们的认可,证明鑫景的玻璃是经得起考验的。”2023年8月,鑫景生产的第二代昆仑玻璃首发于mate 60 pro手机上,耐摔能力提高了一倍。

今年2月29日,当《法人》记者走进鑫景的实验室时,实验员正在将一块随机抽取的纳米微晶玻璃放在距离地面2.5米的高台上。很快,玻璃在外力作用下加速落地却“毫发无伤”,连最容易出现碎屑的边缘也完好无损。记者问现场实验员,大约需要几次这样的测试玻璃才可能碎掉,他回答:“我们曾经对同一块玻璃进行过几十次摔打,还没有碎过。”

除此之外,实验室里摆满了不同高度、角度和测试方式的机器。实验员告诉记者,每一批玻璃出厂前,都要经历数十次这样的检验。

据说,当初纳米微晶玻璃研发成功后,白一波是首个验证产品强度的人。他高举起玻璃,尖角朝下,使劲砸向地面。看到结果后,他和生产部长长舒一口气,对产品有了充分的信心。

而一块厚度仅为半毫米的玻璃,为何能抗击这样猛烈的冲击和摔打?这是因为玻璃内部充满了上亿颗纳米级的晶体,这些晶体可以阻断裂纹的扩散,让裂纹无处可走。而鑫景要破解的技术难点,正是把这数量庞大的晶体放进如此薄的玻璃之中。

在生产车间,各种设备快速运转,自动化生产线源源不断地输送着超薄的玻璃原片,它们将被成品打包,运往下游加工厂。肉眼看上去,这样的生产线与其他工厂并无二致,其科技感究竟从何而来?白一波介绍,纳米微晶玻璃的科技含量主要体现在配料和熔制环节。“配方决定着玻璃的性能,而玻璃的成型和质量都需要在熔制过程中控制。我们和竞争对手的区别主要就在这两个环节。”

“孤独”的人

重庆拥有两个万亿级产业,一个是新能源汽车,一个是电子信息,后者相对来说较散、较弱,并未形成较大的影响力。鑫景出现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加工厂也都搬到附近,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各种生产要素的集中。

鑫景所在的重庆两江新城因为聚集了大量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资源最集中、创新活力最强,被称为“创新之城”。但有一些企业还未实现技术攻关,也未有商业落地,鑫景自然成为这里的标杆,让产业升级、企业高质量发展这些看似空洞的词汇有了真实而落地的诠释。

离鑫景研发中心不远,旋挖钻机和挖掘机正在繁忙施工。白一波指着工地对记者说:“这是马上要新建的食堂。业务发展了,员工增加了,之前的食堂太小了,满足不了使用。”

鑫景目前已有超过500名员工,研发团队90%都是外地人,很多都是来自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和浙江大学的高才生。白一波说:“你得承认,年龄是创新的障碍,年轻人上来,创新的力度肯定比我更大。”他从手机上找出了今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的申报材料给记者展示:“你看,鑫景高强度特种玻璃研制团队是我们重庆地区的唯一候选人。”他的眼神充满自豪:“他们代表着鑫景选人的眼光,也代表着鑫景的未来。”

根据白一波的计划,公司将在2025年申报上市,“这算是完成了我的一个初级目标,而我的最终目的是把鑫景打造成一家世界级的特种玻璃企业。”

他也意识到,科技型企业必须不断创新,用创新引领企业发展。“这是一个资本集中、产品升级替代迅速、需要有超前布局的行业,不断对企业有新的要求,对企业家有新的要求。”

10年面壁,白一波感慨:“企业家和科学家都是一群孤独的人,大多数时候看不到希望的曙光。而企业家有时比科学家更难,当看准一个方向时,需要孤注一掷,把所有身家都砸进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觉得,企业家是这个社会最宝贵也是最稀缺的资源。

编审|渠 洋

责编|惠宁宁

校对|张波 张雪慧

编辑:刘晓莹
网站地图